燈具迷人的多面向感動|設計師 李慧倫

從生活中找到樂趣,再將快樂分享給身邊每一個人的慧倫(White),總能將腦海浮現的童話,化作引人嘴角上揚,會心一笑的作品。我們彷彿共乘了一台時光機,穿梭到蘊藏天真的遠方,那是鼓勵你奔放想像的境地,無限揮灑著暖進心房的一道光。

什麼樣的契機想法,讓你想設計 OLO 燈?

開始的方向其實是從光源的演變而來。

帶梯形的圖象容易讓觀眾聯想到燈,譬如之前的相伴(Concom)、閣(China)都是這類梯形造型的燈。當光源從傳統E27 和 E14,演變到LED燈,我就想利用新型光源重新演繹這類燈具,讓大家直覺感到這是盞燈的同時,中間卻簍空沒有燈泡,燈體空間有了更多餘裕,不用被填滿。

第一代的 OLO 誕生後一段時間,我們覺得燈罩很棒,希望讓整個系列再升級,因此開始著手桌燈的設計。透過這盞燈的開發過程,我又再度驗證減少多餘的設計,「少即是多」的道理。儘管畫了很多型,後來會意識到,還是要回歸產品與空間的搭配性和耐看度,最終就是現在突顯燈罩和亮燈氛圍的版本。

▲ OLO 桌燈

▲ OLO PC8 吊燈

OLO 這盞燈的設計過程,曾經有什麼困難的地方?

因爲這盞燈光源設計的新穎性,那時花比較多時間在工程階段。從燈罩的厚薄度到光氛表現,我們跟工程部不斷來回調整做實驗,除了燈具基本的散熱功能,更得達到理想中整面均勻,看不見光卻又有光的感覺。

▲ 反覆測試的燈罩零件

得知獲得紅點設計獎的當下心情是什麼?

以前會覺得產品有大家的喜歡,這樣就夠了,從來沒想過得獎的事,所以雖然知道行銷同事在準備,但就不會有太大的期待。得知時真的有種,「哇!大家的力量集結在一起就會實現」。

雖然獎項寫我的名字,可是我覺得這不是我一個人,是整間公司的力量慢慢累積的成果。所以我很謝謝SEED大家、謝謝攝影師,是參與這段過程的每一個人,甚至是組裝運送樣品的部份,大家都做好自己本分,幫作品細節一點一滴的加分,OLO 才有可能得獎。

最近因為疫情,MD 剛好提到本質的力量。他說雖然現在比較艱困,但我們產品還是要持續做好,那個本質有一天仍會被看到。本質力量的發酵實在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累積,就如同得獎,要有很多好的事情跟人,慢慢累積,才會在今年發生!

▲ OLO Φ 桌燈

描述你的作品關鍵字?

其實很難一言以敝之。仔細歸納後,首先我希望它給人「 #舒服的踏實感」:提供大家使用和心理上的踏實。或許外型沒那麼搶眼,卻可以跨越流行尺度,長期給你舒適安穩的感受,簡單而歷久不膩。

另一個我想是「 #童趣」。我很期待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,他們有如收到玩具般的喜悅。線條、結構、色彩,都能讓人玩味再三,你可以摸一下,轉一下,好看又有趣!

▲ 設計師李慧倫 代表作品

從以前到現在,你在燈具設計的思考邏輯和心情有什麼改變?

剛入行時,我大多著重在燈具本身,後來不會只聚焦燈具產品,開始去關注整體場域與生活形態的關係。

視野變廣了,自然就會看更多事物,例如家飾、色彩安排而至燈具的配置場所。這也影響我產品渲染的形式。以前圖面我只會放產品,配色光影都很乾淨,現在則會有更多類似角色扮演,揣摩消費者心情的時刻。

設計靈感的發想來源?

我會看各種設計相關的東西,建築空間、工業產品、工藝品、平面插畫、3C產品都會看,再從中找出有趣的元素。 

個人對作品有哪些標準?

製作可行性、視覺耐看程度,以及未來搭配的通用性。

在SEED,設計師不會是靠自己完成作品,而是團隊。自己悶著一直看,很容易找不出盲點,所以有時設計符合前兩點,我就會先提出來討論。

什麼元素是你未來想嘗試帶入燈具?

我想嘗試偏台灣風格的元素,像是磨石子來結合設計。這幾年建築空間和傢俱、生活器皿的設計都可以看到磨石子的運用,材質也出現更多紋理跟色調可以選擇,所以我也在思考帶入燈具的可能性。

除了磨石子,我之前有嘗試用只有臺灣才有的「海棠花玻璃」,不過考量到市場性和品牌風格後就沒有繼續發展。

設計燈具最有趣和迷人的地方為何?看到場域擺置自己的設計是什麼感受呢?

燈具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擁有很多面向的感動。

無論是開、關燈的雙重感受,到放在不同空間所展現的層次和調性,它不會只有固定的單一面向,而是在自有的個性上,額外增添了每個人賦予燈具的模樣。這跟傢俱較不一樣,因為大部分傢俱的功能性相對固定,而燈具有千變萬化的可能,彷彿每個地方都會有屬於它的位置。這也是我看到屋主家有自己作品的感受,好像經由他們的視角,這盞燈又產生全新性格。

之前有人問說為什麼會想要做燈具?我想「燈」是可以一直被留著的物件,隨著時間逐漸成為家中的一份子。很多客人搬新家,一些家電或大型傢俱幾乎不會帶走,可是他們會把燈拆下來帶去新家;也有人因為過去的經驗,決定再買一盞SEED燈。燈亮了,家才算完成。

繼續探索

未來觀點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