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期間,人們的工作型態跟著滾動式調整,WFH (Working From Home 居家辦公)日益普遍 ,當一日活動範疇都限縮在家中,工作與生活間的界線也漸漸變得模糊。如何在有限的居家空間中,依著時序搭配不同的光氛感,幫助自己和家人在WFH 的工作與生活之間,進行心情上的轉換呢?
疫情期間,人們的工作型態跟著滾動式調整,WFH (Working From Home 居家辦公)日益普遍 ,當一日活動範疇都限縮在家中,工作與生活間的界線也漸漸變得模糊。如何在有限的居家空間中,依著時序搭配不同的光氛感,幫助自己和家人在WFH 的工作與生活之間,進行心情上的轉換呢?
光和時序
「 光 」的種類包含了自然光(太陽光)和人造光(燈具照明),雖然不常意識到,但是我們的生活實際上是與自然光同步轉換的。白天,自然光透過門窗進入室內,將純粹明亮的光線注入空間,光的強度與色溫,都隨著時序有所變化;在入夜以後,少了光線的刺激,人體便會分泌「褪黑激素」讓我們身心能夠漸漸放鬆,這時家中選用低色溫的暖黃光,更能創造舒適的光氛環境,醞釀適合休息的生理狀態。
一日的居家光氛規劃
▪︎ 白天(約9-16點)|WFH
居家辦公期間,除了每日晨起整理服裝儀容、整頓工作桌面,或設定行事曆提醒等例行公事之外,更可巧妙運用白天自然光,打造一個朝氣蓬勃的工作環境。
早晨到下午的工作時段,揭開門窗的簾幕,就能將最好的自然光引入室內。晴朗的白天擁有充沛光線(高照度)、高色溫(偏白藍色調),而太陽光也是演色性最好的光源,此時通常不需點亮燈具,甚至要稍微遮蔽過量的光線以免太刺眼。假如遇到陰雨天或是工作的區域光線不足,則可依照需求選用吊燈、桌燈或立燈補足光線 —— 打造出明亮、開朗、精神飽滿的工作氛圍。
▪︎ 睡前(21點後)|休憩
一日尾聲的時光,環境照明可以完全關閉、或留著些微亮度,只點亮1~2盞重點照明的壁燈,或趣味照明的小桌燈,隨著昏暗的暖黃光舒緩緊繃的神經,培養入眠的情緒。
沙發旁立燈、角落壁燈、電視旁的投射燈、茶几上的桌燈或香氛蠟燭,閱讀、小酌、看看影集、或是做點瑜伽,以幽曖慵懶的光氛,獨享夜間睡前的metime。
家,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地方。當待在家的時間變長了,不妨留意家中每一隅,透過燈光佈局,打造舒心自在的居家光環境,試著在變動的生活中找到 work-life balance。
設計師就像一群探險家,在生活中探尋著一閃而逝的靈感。設計總監就是這隻探險隊的領航舵手,除了注意設計的每處細節外,更時常需要向著遠方瞭望,思考著設計與品牌、設計之於人們的關係,帶領SEED 設計師團隊一同勇往直前,用設計探索這個世界。
SEEDDESIGN 設計總監:陳昭成
出身於嘉義朴子的他,從小就愛塗鴉、愛幻想,在那個充滿限制的時代,常夢到自己是隻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鳥。 長大後,不按牌理出牌的他,卻接受了工程學的教育,養成了一絲不苟的思想架構。1991 年創立SEEDDESIGN 走上燈具設計之路,透過設計,將腦袋中的靈感與幻想,轉換為一件件燈具作品。
在一個天氣還微涼的上午,我們前去陳先生家進行拜訪,穿過種滿各種花草樹木的前庭,來到了他的家中。陳先生已經將水煮開,正在準備沖茶用的道具,而我們也準備了許多問題想和他聊聊,聽聽他對於設計以及生活的看法。
從小就很喜歡塗鴉、畫畫,「燈」讓我可以靠熱愛的事維生。
你覺得「燈」對你來說是什麼?
– 燈對我來說,就是興趣和職業的交叉點。
我從很小時候我就很喜歡亂塗鴉、畫畫,也因為這樣,後來不管是高工、大學時期,「製圖學」都一直是我的拿手強項。一直到出了社會,「燈」讓我可以靠著自己一直熱愛的畫圖維生,這真的讓我覺得充滿幸福感,每天都很有動力,覺得人生很充實。
什麼時候喜歡上設計?
– 什麼時候,這我不知道耶,我覺得好像是天生的。
主要是對事情不滿意的話,我就會想用畫圖去改變。還記得國中時候看書,覺得有些國家的城市看起來很不舒服,很擁擠,我就會幫他們做都市規劃,畫電力、排水系統、交通路線那些。另外多少也跟叛逆有點關係吧,不想跟別人一樣,想要突破,想有一些表現。
什麼時間點,確定自己能以設計師的身份維生?
– 這個是很晚才確定的了。
其實我創業之後,除了第一件作品成功以外,之後的作品就沒那麼受歡迎了,所以好幾年都還是在摸索。一直到我碰到一個北歐客人Hans,他建議我們設計玻璃燈,因為那會比塑膠燈更有價值。但當時我不懂玻璃,買了書也看不懂,所以就跑去竹南找廠商學,一個禮拜下去至少2次、多則4次。慢慢比較懂之後,我除了設計玻璃燈具之外,又開始把其他材質的一些Know how 用在玻璃製作上,所以後來我們做出來的成品,品質比別人好,價格比別人高,那幾年也幫客人設計了好多款很熱銷的玻璃作品。
大概就是那時候,經過這樣從無到有的過程,我才開始慢慢覺得:嗯,我應該是可以靠設計這行存活的,但只是「存活」而已哦。
你是個浪漫或是理性的人呢?
– 當然是浪漫啊,你看這盞VULTURE 有多少人會買?
它太特殊了,我自己知道應該不多人會喜歡,但是我很喜歡它可以這樣轉來轉去,操作起來很有趣,所以還是推出這件作品,這就是比較偏浪漫的想法。當然在做事時候也不能完全浪漫啦,是從浪漫出發,但是後面製作上工程的評估、成本是不是可行、市場是不是需要,這些都還是要用數字和理性評估去思考的。
這麼多設計作品裡面,哪一盞燈你投入最多情感?
– 應該是幽浮,創業後的第一盞燈嘛,要推出時候最忐忑。
而且一開始因為不太確定產品能不能賣得好,還用比較便宜的翻砂模來做,那時候開一套模具大概4、5萬,翻砂的只要5、6千塊。但結果翻砂出來的精密度不夠高,組裝不了。只能去我朋友的加工廠那邊自己磨,通宵把組裝不了的部位都磨到可以用,隔天早上完成時候,全身只剩眼鏡拿下來的眼睛兩圈是白色的。但還好第一件作品最後有成功,不然很可能就沒有現在的喜的了。
不在意風格,做自己喜歡的設計最重要。
SEEDDESIGN 的作品應該是什麼風格?
– 我覺得所謂的風格,好像沒有必要特別去強調。
設計的靈感是從生活來的,我有我的想法,再加上我在生活上有什麼不足,我們從裡面去創新,去提供性能來滿足需求,這就是我對設計的理解。當然我想裡面有一些東西是會自然而然傳承的,比如說一個品牌的車子,它自然會傳承一些訊息、一些線條,但這種所謂的風格,也不是一開始就定義好的。你去看保時捷,第一代創始人是從做金龜車開始的,後來一路變成356、911,你如果去問創始人他想要什麼風格的話,他也不會知道後來會變這樣吧。
身為東方人,和歐美做的設計有哪些不同嗎?
– SEED 的燈很多都有機械結構,這是最大的不同。
但那是因為我的原因,跟我是哪裡人其實沒關係。我覺得設計的時候沒有必要去想東方西方,這樣就變成故步自封,把自己限縮在一個小空間。你看以前歐洲各個國家的汽車公司的在設計車子,法國、義大利、英國各自走自己的風格,但到頭來還是回到Global type 。以前是這樣,現在的世界又更全球化、網路化,所以我覺得設計還是回歸到設計本身,風格那些東西我一向是比較不想管的。
可以和我們分享一個你最珍惜的物品嗎?
– 珍惜的物品嗎? 其實我的觀念是「人要舊,物品要新」
人跟物剛好是相反的,就像「做事要精準,做人要慶菜(隨性)」一樣,我通常不會對物品戀舊,因為物品是要用的,所以要新。但我對人就很珍惜,所以我到現在還是跟我媽住一起,而且絕大部分的朋友也都是好幾年的老朋友了。
生活中在意的兩件事:「簡單」和「好的本質」
假日喜歡做什麼呢?
– 我假日的生活很簡單,大概都在家裡活動。
打掃家裡,去前庭散步看看花、聽聽鳥叫聲。我老婆在我們家的前庭種了很多種不同的花,茶花、玫瑰、桂花都有,會在不同季節開花,去那邊散步順手摘幾朵回來插在家裡也很香。
我也很常會在我們家的南窗那邊窩很久,那裡陽光很好,天氣好時候很適合待在那邊看書,我很喜歡看歷史書,像最近我在看資治通鑑,會覺得人真的是幾千年下來好像都沒變的感覺。
再來就是星期天早上會固定跟車友去騎重機,但大概都是半天的行程而已,其他時間大概就是看家人有安排什麼活動吧,有時候也會一起看影集,或是一起出去吃頓飯,但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在家裡簡單自己煮就好,週末會做的事情大概就是這樣,很簡單。
你覺得你對生活中的什麼會比較講究?
– 我喜歡本質好的東西,簡單,但是本質要好。
這有時候不容易耶,比如說吃東西,我很喜歡吃魚,但不是吃什麼名貴的魚,我要的是那種很新鮮的魚,也不用太複雜的烹飪方式,好的東西簡單煮就很好吃。
或者是我家的傢俱,桌子是請人家用胡桃木做的,吧台椅是櫸木的,當時候是我們自己設計、自己切的,都不是什麼稀有的木頭,但是我覺得這樣就好。
喝茶也是一樣,我喝的也不是那種很貴的冠軍茶,我都和朋友固定跟一個茶農拿,喝了覺得喜歡就不會換,每年就固定找他拿。因為我吃的、喝的、用的東西都不多,所以簡單就好,也不喜歡一直變。
不做設計師的話,你覺得你可能會做什麼?
– 我應該會做廚師。
我爸媽以前在菜市場賣擔仔麵的, 我耳濡目然多少有學到一些吧,因為不管是以前小時候煮給弟妹吃,或是後來在家裡做給大家吃,大家好像反應都還不錯。而且做菜還可以有一些創意在裡面,這很符合我自己的個性。
如果明天就要退休了,要推出告別作品,會是什麼樣一件作品?
– 我告訴你,這不可能發生,我沒有要退休。
我看我好多朋友退休之後每天種菜、出去玩、釣魚,我是很喜歡吃魚啦,但是每天釣魚真的太無聊了,我不會做這樣的事情。我有分享過很喜歡的那首泰戈爾的詩:“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,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.” 我覺得我會繼續一直飛,頂多就是之後飛慢一些,花少一些時間在工作上而已。
近年來,不少人會選擇遠離都市喧囂的住所,以更貼近大自然的方式,享受純粹的居家時光。夏日裡,澄澈的藍天、朵朵的白雲、與療癒的綠意山林,透過窗景映入家中,讓整體氛圍變得更輕鬆舒適,宛若置身於度假般的自然愜意。
以下精選別具巧思的設計師作品,讓我們一起在盛夏輕裝的空間裡悠遊度假。
與童年接軌,記憶中追逐的五分小火車
「大約是我讀國小時候,我會帶著弟妹們一起從嘉義的「朴子」回到位在「田尾」的外婆家,短短十幾公里的路程,正好有五分小火車連接兩地,小火車的速度不快,我們在火車上一手拉著欄杆,把身體露在車廂外頭,晃呀晃地乘著風一路駛向外婆家。外婆家有雞腿可以吃、有五角銅板當零用錢、有親戚小孩一起打彈珠,這些對我來說十分美好的回憶,好像都和那台緩緩前進的小火車掛在一起了。」
以材質特性跳脫限制
為了達到記憶中,小火車的親近、無拘束的個性,設計師運用純黃銅材質的高導電性,達成去電線化的設計,如同揀選座位一般,在兩片純黃銅的軌道上,不受限制隨意地選擇合適的孔位,再以一字工具片將螺絲鎖緊,便能點亮燈具。
就像揀選座位一般,使用者可以任意選擇孔位鎖上燈頭。
(在原燈頭數量外,吊、立燈皆可另外+2顆燈頭,但不可減少燈頭)
TRAM 的燈頭有正負極的分別,確認對應的方位後,以一字工具片將黃銅螺絲確實鎖緊,電流透過黃銅片與燈頭相通,便能點亮燈具。
駛過時間的獨特光澤
黃銅表面隨著時間可能產生自然氧化,有些人偏好定期勤上銅油擦拭保養,以維持金屬的光亮色澤,有些人則選擇順其自然變化,讓時間在物件上留下痕跡。不論選擇為何,TRAM 的黃銅本色,都反映著我們與物件間的關係:陪我們一起生活,與我們一同變老,更反映著我們在生活中,對熟悉的事物的珍惜。
若要維持銅本色表面的光亮色澤,需要定期勤上銅油擦拭保養。
復古外觀,配備現代化內裝
儘管外觀帶著復古意味,TRAM 所搭配的內裝卻極為現代,搭載著對光學、功能與實用性的考量,在每個細節處為使用者所設想。
• 縝密的光學考量
配備CRI 95 高演色性光源,讓燈光下的物件忠實呈現本質色彩。更以階梯形光學透鏡,以二次光學限縮光束角大小至58°,避免使用時產生的眩光。
• 光感應式調光
手勢揮動切換燈具開/關,長置調整亮度明暗,並具備亮度記憶功能,保留自己最舒適的亮度。
• 鰭形散熱模組
透過鰭片增加散熱面積,降低LED 模組溫度,避免高溫導致的光衰縮短燈具壽命。鰭片結構透過壓鑄與燈具一體成型,再進行細部處理,機械感中帶有SEED 一慣的細膩。
TRAM 吊燈(PE5)
光源 LED 5 x 4W 3000K CRI95 1205lm
尺寸 長 149.6cm x 寬 7.2cm x 高 5cm
TRAM 立燈(FE3)
光源 LED 3 x 4W 3000K CRI95 723lm
尺寸 長 30cm x 寬 30cm x 高 186.2cm
設計師 陳昭成 Chen, Chao-Cheng
延伸閱讀:
光,就如同音樂、氣味一般,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偏好。
光在空間中的表現非常多元,而每個人對於光的喜好與需求都有所不同。想為自己找到合適的光,得先從了解不同的光氛種類,以及它帶給我們的感覺開始。
亮度充足,明亮的空間
生活在亞熱帶地區的我們,擁有一年四季皆充足的陽光,也因此傾向家中是明亮的,習慣在每個空間角落佈滿充足的照明,表現出開闊爽朗,有精神的感覺。
主燈以外,透過坎燈、投射燈等基礎照明,為居家空間製造充足的亮度。
Photo Credit:昱森設計
只留幾盞燈的詩意氛圍
受到歐美文化的影響,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光影對比的空間戲劇張力,將家中的整體亮度降低,製造另一種環境光氛。關閉空間中的泛光的主要照明,只留下幾盞吊燈或桌立燈,整體空間雖然亮度降低,燈光的佈局卻讓空間的光影有了明暗對比和層次變化,為家中添增慵懶、溫馨的氣氛。
▲ Photo Credit:太硯設計
▲ Photo Credit:工一設計
▲ Photo Credit:蟲點子設計
特定使用情境的亮度需求
即使環境的亮度屬於每個人的偏好,沒有一定的標準,但在某些使用情境下,為了眼睛的健康著想,仍然會有建議最適合使者者的亮度標準,而這些空間亮度的標準,會以「照度」為單位。
照度(單位 lux)和亮度(單位 lm)不同,「照度」是指「每單位面積所接受到的光」,簡單說就是「被照區塊的明亮程度」,因此同一光源,不同位置的照度也不一樣。
亮度與距離都會影響照度,照度的計算公式為:光通量 lm / 平方公尺 m2
簡單的休閒閱讀
500-750 lux
不論是睡前的床邊閱讀、滑手機,或是在客廳的沙發上悠哉地翻閱雜誌,若不是長時間的專注閱讀,亮度的要求會較低一些。床邊的一盞床頭壁燈,或沙發旁擺放的桌燈、立燈,都能提供足夠的亮度,更能透過光氛輕輕地點綴空間。
極具指標性的紅點設計獎( Red Dot Design Award ),每年致力於選拔全球最優異設計作品,涵蓋 49 種類別,並由 50 多位專業的國際評審群進行評選。SEED 資深設計師李慧倫的作品 OLO Φ 桌燈也於今年榮獲 2021 紅點產品設計獎(Red Dot Award:Product Design 2021)。
以不等大小的圓及俐落的線條組合而成,如表情符號般的特殊外型,是 OLO Φ 最具代表性的特色
一個小動作,單挑日子裡的一成不變
“ 多了框架反而更自由 “ 是 OLO Φ 最初的核心理念,以「 直徑符號 Φ 」為概念,在燈罩外加入環框線條,為外型增添獨特輪廓,用光更自由。
成立超過 60 年的德國紅點設計獎(Red Dot Design Award),評選方式遵循「尋找優良設計與創新 」之理念,交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評審,給予設計優良的作品最高肯定。今年 OLO Φ 得以在全球眾多參賽品中脫穎而出,為我們長久以來所堅持的原創設計,添上一份正向肯定與榮光。
俐落的極簡外型
內含對光的入微要求
舉手間,情境氛圍改變
正則方正,直需筆直
對於設計總監陳昭成而言,設計應是簡單、明確的事。「一條線能完成的形象,就不要有多餘的線條。」這單純的精神貫穿於「正」的設計之中,輔以SEEDDESIGN 成熟的金屬工藝技術,SQUARE 正 於是俐落成型。
燈體兩翼向下延伸,成為能遮擋眩光的遮面,是設計師對光的細膩考究。
舉手之間,使用情境改變
儘管外觀直接、簡約,「正」仍加入了SEEDDESIGN 一慣的互動元素:四段切換色溫、無段調整亮度的感應式調光,不論是適合工作的4000K 白光,或是令人放鬆的 2700K 暖色光,2700K/ 3000K/ 3400K/ 4000K ,四段色溫切換情境,只在舉手揮動之間完成。
燈體下方,無段式調整亮度
揮動ON/OFF,長置調整明暗
燈體側面,分段調整色溫
3000K →3400K→ 4000K→ 2700K 循環切換
細膩的光氛表情
夜裡,燈具為我們延續著白晝的日光,而光的質感影響了夜裡舉目所及的一切事物。演色性指數(CRI)說明光呈現真實色彩的能力。SQUARE 正搭配的 CRI 98 光源,以極接近自然陽光 CRI 100 的高演色性光,讓燈光下的物件能忠實地表現自身的本質色彩。
總有最適合自己的光
「也許光再白一些。」
「可能再暗一些些更好。」
「昏黃微亮的氣氛好像很棒。 」
暖黃帶點白的3000K 色溫,柔和而不叫人欲睡,是最適合居家的光氛;
再偏白一些的3400K ,適合在桌面上進行長時間閱讀的人們;
4000K 最接近早晨的陽光,明亮、清新給人專注工作時需要的好精神;
最後,別忘了在一日的結尾換上燭光般的2700K 暖橘光,讓忙碌了一日的家人能夠好好地放鬆。
除了使用情境外,在冷冽的冬季夜晚將燈光切換成暖黃色,為空間營造溫暖的氛圍;在炎熱的夏日則切換自然白光,為溽暑帶來一絲清爽。色溫搭配著亮度調整,溫暖或清新,專注或舒緩,理性抑或浪漫,依著不同的情境為自己找到最合適的光。
光源 LED 40W 3000K-3400K-4000K-2700K CRI 98 2300lm
尺寸 長 146cm x 寬 4.6cm x 高 5cm
設計師 陳昭成
「氛圍生於光,空間成於光,建築述諸於光。」
-柯比意
無論是白畫或黑夜,萬物皆因光而存在著。夜幕降臨後,燈光就延續了白畫的行徑,走入夜裡為家帶來光亮和溫度。人們在挑選燈具時,大多專注於燈具的亮度是否足夠。但在亮度之外,透過燈光的佈局製造明暗層次,能為夜裡的空間塑造豐富的表情變化。
以光,描繪迷人的角落空間
在家中不起眼的空間擺放一盞小燈,讓溢散的光為角落描繪紋理細節,光線沿著櫃體、壁面擴散開來,形成別緻如畫的角落風景。
以光,打造專屬閱讀場域
不論是書桌邊或是單椅旁,為自己挑選一處舒適的空間,利用聚焦的燈光投向閱讀場域,打造一處旁若無人的專屬區,盡情地沈浸於書香微光之中。
以光,製造均勻柔美間接光氛
將光打向牆面製造間接光氛,光束在反射後如水霧般溢散,光粒子以更柔和的姿態漫遊於空間之中,如同使用藝術顏料般,賦予牆面更多的紋理變化,在空間的畫布上揮灑著均勻的滿室柔輝。
以光,點綴睡前的獨享片刻
為忙碌的一天留下片刻的餘裕,不論是睡前小品閱讀、或是靜靜地沈澱自我思緒,在曖曖的光裡享受不被打擾的私密時光,讓一日的疲憊悄然釋放。
透過細膩的光氛佈局,空間的光影有了明暗對比、層次變化與氣氛表情;
光氛語彙牽起了場域與人的關係,更映照著獨特而鮮明的,屬於家的記憶。
▲ Photo Credit:二三設計
輕輕滑推,緩緩漸亮
於夜黑中開展一處幽幽的光場
腦袋轉著逐漸明晰的思想
不僅是一鍵的明暗:經典 DJ 調光底盤
熱愛將機械結構與設計美感結合,獨家的DJ Dimmer 調光底盤讓調整亮度成為一件充滿玩味的事,隨著手指滑推帶動齒輪間咬合的作動,PENSÉE 也隨之漸漸亮起。
費時的細細琢磨:表面拉絲處理
不同於常見的直紋或同心圓紋路,PENSÉE 髮絲銀色的細緻刷紋,自中心向外斜旋放射。如此紋理形成自拋光師傅的手藝,仔細地反覆一次次由外向內推拋,在過程中將拋光輪的轉動,劃印在燈體表面。
包裹思想的柔光:手工口吹玻璃
黑暗中自燈罩散發出溫潤飽滿的光色,要歸功於 SEEDDESIGN 引以為傲的玻璃工匠手藝。玻璃師傅沾取不同顏色的玻璃熔膏,反覆來回吹製,在玻璃膏層層疊加之下,光氛的色澤更能溫和地呈現。如皎潔的上弦月般,深藏著不可測的思想和真知灼見。
不止於桌面,也為壁面沾塗光彩
除了新版本桌燈,PENSÉE 也同時推出全新的壁燈款式,將饒富玩味的DJ 底盤掛上壁面,不論是梳妝台、床頭或是客廳壁面,簡單的一個轉動為空間帶入合適的光。
*壁燈為ON/OFF開關,不具漸進調光功能
新色入列:流沙金細膩輕盈,霧黑純粹俐落
除了經典不墜的髮絲銀表面,因應現代空間的多元配色需求,新版本PENSÉE 加入了流沙金與霧黑兩種新配色。流沙金細膩輕盈,暖光下閃爍著沙灘般的褶褶光芒;霧黑則沈穩低調,和白玉玻璃黑白相搭,純粹且俐落。
光源 LED 6W 2700K CRI 90
尺寸 長 17.3cm x 寬 17.3cm x 高 29cm
設計師 陳昭成
光源 G9 1 x 5W LED
尺寸 長15.5cm x 寬 17.3cm x 高 17.3 cm
設計師 陳昭成
不張揚地悄然佇立,卻散發著難以忽視的鮮明個性。
SEED 於2017、18年陸續推出了 APOLLO MEGA、SOL MEGA 兩款極具代表性的大尺寸立燈作品,而它們獨特的外型及光氛表現很快受到設計師們的喜愛,時常出現在各式空間作品之中。
為了更貼近都會中大小多樣的空間,SEED 著手為兩系列延伸設計,在不斷地反覆討論及修正之中,終於在2021年初,我們帶來兩系列的新款小立燈:SOL F、APOLLO F,希望它們較為精巧的體型,能讓人們即使身處較小的空間中,也能無束地為室內光氛進行最好的編排。
伸縮燈管結構
簡單旋轉調整,彈性升降至符合高度
光感應式調光
直覺揮動手勢,為不同情境找到合適的光。
觸碰式調光
輕點調整一室之明亮。
可旋轉腳柱
堅實乘載滿室之光。
空間中,立燈常是那個被低估,卻實際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一盞獨特的立燈能為空間表達個性,在室內安排光線流動。和吊燈、壁燈不同,立燈容易安裝、方便移動,若未來要更換住處,它們依舊能追隨我們的腳步,遷徙至下個停靠站,持續在每個夜晚給予令人安心的光亮。
光源 LED 21W 2700K CRI90 802lm
尺寸 長 83 cm x 寬 45 cm x 高 120-160 cm
設計師 郭庚典、陳昭成
光源 LED 13W 2700K CRI 90 804lm
尺寸 長 75.5cm x 寬 59.7cm x 高 98.7-150cm
設計師 陳昭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