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盞喜的燈既是簡單,也是複雜的。
簡單於俐落的外型、直覺好玩的互動、對於材料本質的詮釋,複雜於這些簡單的背後,是來自設計時的反覆思索、工程上的來回測試、以及師傅在製作時,一次次手工打磨的過程。
一盞喜的燈既是簡單,也是複雜的。
簡單於俐落的外型、直覺好玩的互動、對於材料本質的詮釋,複雜於這些簡單的背後,是來自設計時的反覆思索、工程上的來回測試、以及師傅在製作時,一次次手工打磨的過程。
再動人的創意,少了歷練的雙手,也徒是紙上的筆跡。
在強調創意的現今,將想法實際「製造」成一件作品的難度,時常被人們給低估,SEED 作品的細膩與俐落,源自於數十年對工藝技術的積累。在三十週年的門市特展中,我們揀選了數件SEED 標誌性作品,並揭開這些作品的設計、製作過程,帶領大家一同體驗這趟化繁為簡的旅程。
▲ 門市入口的展覽歡迎信
▲ OLO 簍空燈罩的結構細節及影片
▲ 除了以工程圖表現特殊的DJ DIMMER 轉盤調光結構,此次更特別打造了透明版展品於各門市巡迴展出,讓觀展人能一目瞭然地了解其運作方式。
▲ 由師傅一層層批覆於玻璃上的石英砂也被帶到門市現場,協助人們更了解漸層噴砂的玻璃工藝。
除了展示燈具的工藝製作過程,特展也設有沉浸式光氛體驗區,讓觀展人在能調整色溫/ 亮度的 SQUARE 正吊燈下方,拿起一本書,實際調整、體驗什麼樣的光最適合自己。
▲ 拿本書,花些時間在沉浸式光氛體驗區找到自己喜歡的光。
在展覽結束前,別忘了拿起手機掃描,進入 SEED 30 線上展 進行Find My Seed Light 測驗,找到專屬自己的喜的燈,更可以在門市中搜尋,看看它實際的模樣,最後還能挑選一張喜歡的燈具卡片帶回家。
大繁至簡|SEEDDESIGN 喜的三十週年門市特展
展覽日期│2022/7/8(五)- 2022/10/31(一)
展覽參觀│預約制,請電聯或加入下方門市 LINE@ 帳號預約參觀
展覽地點│
▌台北門市
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59號
02-2322-1715
Line@: https://lin.ee/fLTdMMa
▌竹北門市
新竹縣竹北市六家五路二段218號
03-6688-875
Line@: https://lin.ee/r2Yj8wK
▌台中門市
台中市西屯區福吉街101號
04-2452-6805
Line@: https://lin.ee/RlIr6vs
▌普霖精品燈飾
高雄市鹽埕區大公路12號
07-5312219
Line@: @springborn
我們和從事空間設計的鄭明輝設計師探討了人與場域的極簡關係;
邀請合作超過十年的攝影師 Jamie 談述感動與改變;
透過照明設計林世秉老師的專業分享,感受光影的藝術詩意。
三個人,三種趣味觀點,都擁有一份對生活的熱愛與堅持。
美好的光氛必能讓生活有更不一樣的體驗。除了外型線條,我們也持續追求「光」的本質感受,並在這之中摻和些許耐人尋味的詩意。而肯緒照明設計的創辦人,林世秉設計師(Ben),則正是用光寫詩的藝術家,透過這篇專訪,我們將深入了解他個人的創作哲思。
「其實進入北藝大時原本想修舞台設計,但到了大三時便決定往劇場燈光設計發展。」出身自劇場的照明設計師 Ben,述說著過往從劇場獲得的寶貴經驗。在劇場,大部分事物都會合而為一,變成所有人共同參與的事。而往往感性的藝術創作,同樣也需要理性層面的涉及,也因此,每個人將不斷練習由傾聽、梳理手邊資料的能力,並分析出製作內容主軸,最後呈現展演於觀眾之前。
從劇場走入建築
曾以為劇場與建築照明沒有太多相關,直到這幾年 Ben 才發覺,這兩者之間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。大部分的執行模式,都可以回溯到當時的訓練。有趣的是,他也逐漸發現關乎於空間風格的東西,實則跟劇場有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種「時間的藝術」。
Ben 進一步分享,現在很多空間設計,也會有形同文本的故事軸,所呈現的風格,就宛如劇作中角色說話的文法用語,衣著、音效和背景音樂,都是考據了某個時代的視覺特點,再被加以濃縮後的狀態。「所以我不希望當訪客走進一個空間時,只注意到燈光很吸睛,對我來說那只是設計的一部分;我反而會很期待,他能感受到完整場域的敘事脈絡。」
開始之前,我們先了解
劇場的一切,早已根深柢固在 Ben 的意識裡。好比劇團推出新戲前,會先進行連串的場地資訊搜集,Ben 在確定接手設計之前亦然,他將先全面地搜羅關於基地項目的訊息和客戶需求,從大方向到小細節,能不放過就不放過。這樣才能以精準的角度啟動執行,提出符合項目並與環境涵構相容的理想方案。
「以建築外觀為例,如果時間允許,我幾乎都會去現場基地走一走,從夕陽西下到月亮東昇。即使是一樣大小的建築物,只要是不同的立面設計,其中所看到的建築語彙,全都必須先被分析釐清。」Ben 背後的思維,來自於每件夜間燈光表情都該有所本、有所脈絡。土地只有一塊,如果每件案子看起來都一樣,那找照明設計師的意義不就少了許多嗎?
最重要的空間配角
「雖然光線是一個配角,但你問他重不重要?有時候蠻重要的。」
光線之於他,就像是液體,而每一個獨立空間,都是個別的容器。使用者會因容器和裝填的液體差異,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。藉由譬喻傳達觀點的林世秉繼續說著,「每次遇到新的空間時,我就會去思考,這次的主軸到底是什麼?故事線是什麼?我們提供的氛圍又會是什麼?」當議題是大面積的城市景觀,光線便擔任縫合空間的角色,藉由多點分佈,把不同時空的因子,各區域的人,共同結合一起。但若範圍縮小到室內環境時,光絕對是最好的催化劑,只要有足夠的光影比例,便能將人們聚集一處,做出隱形的區域劃分。
“ 我們喜歡晚上建築物自己透光出來,而不僅是被燈打亮的概念。自己透光的空間感跟尺度景深,來得更加深邃而迷人。 ”
燈光創作 為的是回應需求
遠古時代至今,光始終可以賦予身心安定和溫暖。自蠟燭火把到燈泡、LED燈,我們對光線的原始意識仍存。人從以前講求亮度,轉而開始關注省電,接著探討光氛感受,時代的腳步不斷往前進步,然追根究底來看,這一切的演變皆是為了回應人與空間的需求,滿足精神寄託。
站在燈光設計師的角度,Ben 建議一般居家,扣除睡覺及工作後剩下的時間,不一定都需要那麼亮的光環境,適當的讓場域暗下來反而更有療癒情緒的效果。另外他也就大眾普遍的用燈迷思,提出幾點看法:包含減少嵌燈與間照的使用,增加不同方向光線表情,不要只有單一從上方打下來的光,還有選用現成可調明暗的燈具,便可增加燈光的無限表情。
另外就他看來,挑選「燈飾的表面材料」也是十分有趣的過程。好的燈,除了提供對的光線品質,可選擇符合室內空間元素的材料延伸至裝飾燈上,舉例來說,當燈具表面材料是鏡面金屬或亮面玻璃時,在空間中的人們生活模樣也會倒映在燈具表面上,屆時空間的表情將更加豐富有趣。
空間的靈魂,來自影子的顯現
作品涵藏人文藝術底蘊的 Ben,透過隱約而曖昧,貼近生活面的詩意手法,讓光暈染在使用者的日常面向,維持一個流動的動態循環。他說,「燈光設計,不只有限定在把東西打亮,我在大部分作品中,都希望藉由光影的鋪陳變化,關注人與人、人與環境的連結關係。最理想的方式,是將空間的特點融合燈光,並運用光線建立視覺焦點,讓人的感知迅速進入情境氛圍,有著說不上來的舒適自在」。
10年前大家在討論見光不見燈,10年後的今天,林世秉稍微把這件事再升級,變成「見影不見光」。因為「光」是必然的存在,視覺上太亮、太平的設計,無法映襯材質間的進出面和細節,所以他希望在燈光編排裡,多一些影子的出現。
「畢竟沒有影子的空間,怎麼會有靈魂呢」?
Q & A
你最喜歡SEED哪盞燈?
我蠻喜歡「CASTLE 堡壘」,白天和晚上各有不同樣貌,除了材料特別,空間搭配性也高。另外一個是「WANU 銜月」,玻璃球與弧線的巧妙結合,讓照射的光影範圍定義很清楚,瞇起眼睛,亮燈的圓球就像浮現在半空。
▲ WANU 銜月
平時在家如何用燈光營造不同的情境氛圍?
我有設置燈光控制系統,也結合多段開關迴路,藉此嘗試不同的光線表情。滿建議大家不要一直關注天花板上的嵌燈,可以跳脫這個思維的話,生活將越來越像生活,也會更加輕鬆自在。
近年有越來越多燈光設計結合藝術裝置的展演,你怎麼看?
光線一直是裝置藝術中常使用的工具,上個世紀大家會用純粹的光源體或特殊燈具來輔助裝置藝術,但是常遷就於傳統光源及燈具的尺寸大小限制,以致在創作的過程中時常受到阻礙。近年來LED的發展,的確讓許多創作者多了許多的可能性。我認為任何新的嘗試都是必要,因為唯有不斷地嘗試才會走出那個媒材的特性。藉由投影或結合多媒體的方式,讓整體環境的氛圍、照度、串聯後產生的意涵感知,確實有逐漸成熟的跡象。
你認為未來居家燈飾趨勢有哪些?
未來長照絕對會是趨勢。不只老年人,大家晚上起床上廁所,中間都會遇到開燈這件事,已經有許多研究驗證,低尺度與低色溫的光源對延續人們睡眠是相當有幫助的。所以或許大家對於長照的議題可以轉換思維,其實就是提早建立屬於自己的舒適生活光環境思維,在我們年紀漸長成為長照的對象時早已習慣屬於自己的生活光環境,所以有關舒適生活光環境議題很貼近我們的日常,影響層面相當廣大。
我們和從事空間設計的鄭明輝設計師探討了人與場域的極簡關係;
邀請合作超過十年的攝影師 Jamie 談述感動與改變;
透過照明設計林世秉老師的專業分享,感受光影的藝術詩意。
三個人,三種趣味觀點,都擁有一份對生活的熱愛與堅持。
一個好的設計,同時需要動人的視覺傳達來激發想像,使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綻放。新品上市前,設計部多半絞盡腦汁規劃產品形象照,期盼新品有令人驚喜的深刻印象,而 Jamie 即是那位關鍵的幕後巧手。雙方超過10年的合作默契,完整展現於拍攝成果,在他的影像裡,有細節、有畫面、有故事、有生活,他不僅捕捉SEED燈的獨特性,更宛如將人席捲入另個時空,感知著光氛的溫暖和細緻。
投射生活風格的影像創作
不光是燈具,Jamie 執行拍攝的空間影像,常散放著生活的況味和溫度,與其說在傳達畫面,更像是闡述場域裡所發生的光景。「每一次的快門按下,背後都象徵一種生活方式」,他提到在說故事之前,自己必須要有相關的親身感受,才能進一步轉譯並投射於影像呈現,與觀者產生共鳴,時間一久,將逐漸累積成作品的風格調性。也因此許多攝影師常把工作跟生活融合在一起,畢竟「沒有生活,其實也不會有攝影這回事」。
順著這樣的脈絡,即使身處科技發展飛快的時代,Jamie 仍抱持強烈的信念,擁戴創作真實性與本質的價值。攝影對他來說既是匯聚創作能量的起始點,也是抒發創想的出口,「我自己養成習慣,會固定產出一些創意的東西」。每當有想法浮現,或處於個人情緒高低潮,他皆藉由鏡頭記錄當下,好的、不好的都是生命的養分,某個時間點回頭看,那些影像將化作通往過去的鑰匙,一張張交疊出回憶的軸線。
觀察日常細節,探索感動的因子
過往多年的廣告業工作經歷,影響 Jamie 許多創作的思維,以前的訓練促使他很喜歡四處觀察,也曉得因跟果之間的關連。「攝影這個東西有太多面向,是件做『自己的呈現』的事情,所以我從很多不同的人事物去汲取靈感。無論是路上碰到的陌生人,看電影影集、雜誌等等,都是一股內化的能量,而且無分大小。要找尋新的東西,我覺得反而是從個人的觀察做起,在細微的地方去發掘它。」對他來說這就如身體本能般,每去一個地方即開始注意有趣和不尋常的特點,「你觀察習慣後,就可以把這些點連成線索;如果能讓這些東西表現在畫面中的話,效力就會很強大。」
向著理想持續前進
與SEED合作多年的他回想起一路以來的過程,坦言「早期我們得在有限的資源內完成許多事。不過看到大家的熱忱我也很認同,所以我們會不顧一切,努力把事情做好。蠻正向的是一個台灣品牌滿 30 年,相對也算有些歷史,但你不會覺得它很守舊,反而很靈活,不斷地改變跟進步。」在這之中,大家相互有新的火花產生,也讓 Jamie 看見SEED在兩個世代間的美麗衝擊,他形容著,有溝通、有拉扯,但最終盡是精彩的碩果。
訪談過程中,他試圖傳遞一個觀念:想感動人,要先想你要感動什麼樣的人。當攝影涉及商業時,它就是具備行銷效益的視覺藝術,儘管是感性的基底,也不忘添加理性分析的成分在裡頭。平常觀察的練習,有助於和目標對象處於相同頻率,讓表現形式建構出「感動」的心理連結。
用個人力量渲染社會意識
由於拍攝空間每天前往的目的地和工作時間不太一樣,難以建立規律和固定的儀式感,一到週末他就會透過工作以外的活動來療癒身心。疫情爆發前常露營爬山的 Jamie,在家期間開始栽種綠植,也投入冰滴咖啡的研究。這股熱愛嘗試新鮮事物的性格,同樣深植在他主理的 Hey!Cheese 上面。
除了攝影,Hey!Cheese 於多個方面不斷蛻變,現今還經營設計報導平台,好奇問 Jamie 背後的原因為何?他形容這就跟喜的埋下光的種子一樣,期盼用自己的力量推廣文化美學。雖然需要長時間的發酵,但他相信當身邊有更多人接觸在乎這一塊,日漸習以為常,自然可以影響到下一代。說不定未來的台灣社會,大眾普遍有一定的美感意識,這不正是我們樂見的嗎?
Q & A
從你的角度觀察,認為創作人未來的挑戰為何?
因為時代疾速變化,要怎樣找到獨特的定位是最難的東西。或許可以思考不同執行模式的可能性,追求更多純粹的創意。
平時在家會用燈光營造不同的情境氛圍嗎?
會。很多人常在意燈具夠不夠亮,但對我來說燈比較像是營造氣氛的物件,所以我不會在意亮不亮。我們家幾乎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燈具,吊燈、桌燈、立燈、露營燈等,我會善用每盞燈光的特性,配合心情去調節不同情境。
你覺得「燈」會怎麼影響空間畫面的呈現?
放在適當的位置就對了!每個環境跟國家都有適合的光線配置,要徹底了解生活習慣的搭配才是好的畫面。有時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這個燈很漂亮,但放錯位置會直覺它完全不實用,所以拉回生活層面,我認為「位置」是關鍵,對的地方才有辦法引起共感,其他是比較次要的。
我們和從事空間設計的鄭明輝設計師探討了人與場域的極簡關係;
邀請合作超過十年的攝影師 Jamie 談述感動與改變;
透過照明設計林世秉老師的專業分享,感受光影的藝術詩意。
三個人,三種趣味觀點,都擁有一份對生活的熱愛與堅持。
「極簡」與「互動」都是深植於SEED燈基因的元素之一,我們相信越簡單的本質,越能帶出簡單的幸福。台灣室內設計界也有這樣的一個人,他兼具設計師與插畫家的身份,運用簡單俐落的線條,分別在不同類別的圖紙上,闖出獨樹一格的名號。他是鄭明輝,a.k.a 毛毛蟲。
當年命運之神像施展了一場美麗的誤會,讓從小喜愛畫圖的鄭明輝,誤以為建築主要是畫畫,因而不小心選讀了這門科系。就讀後才曉得,建築其實必須站在理性的觀點思考每個細節,並有規則性地將思緒化作圖紙,實際上是還滿痛苦的過程。直到快畢業之前,朋友送他一本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集,仔細研讀後,鄭明輝發現原來建築可以這麼有趣,從平面配置、造型,到整體空間的氛圍營造,作品溢散的張力著實讓他感動不已,才開啟了與空間為伍的人生興趣。
而至今日,他時不時提出令人驚喜的設計,在極簡的風景裡不斷求新求變。藉由徹底的梳理,讓居者的生活景況更加深刻而美好,也逐漸在室內設計師界發光發熱。
始於解決問題的創作本質
設計師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,無非在解決問題,室內設計師的日常更是如此。「我們就是在解決客戶跟空間的問題,每件設計都是一種破解」。
習慣從建築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場域規劃,鄭明輝在操作上最在意環境整體性,舉凡平面格局、室內戶外的關聯性都是首要考量的重點。格局形同空間的「內在」,如果內在沒顧好,基本上都只是表面裝飾,並不能達到更好的居住品質。於是,他總會先把平面雜症一一解除,再將焦點縮小到材質和色調的安排編列,以促成最為理想的模樣。
蟲氏極簡 — 從事生活與空間的對話關係
「極簡設計就是一種生活跟空間的對話關係。」鄭明輝簡單明瞭地解釋他對極簡的看法,空間因生活的加入,自固定的無生命狀態而有了生機,彼此相互碰撞產生化學效應,開始湧冒豐富的對話。「我的極簡設計,不一定只是形式的呈現,更是在探討兩者(生活跟空間)迸發的關聯性。很多住屋的真實面都沒那麼極簡,尤其當家庭單位有小朋友加入,實在難以維持想像中的模式。但屋主仍舊喜歡看起來乾淨的感受,這時就會衍生藉由收納面的機能轉化,允許使用時很亂,但大部分時間將一切瑣碎藏起來。這樣也是極簡生活的一部分」。
自創立設計公司到現在,鄭明輝累積出強烈的個人設計調性:大面積的純淨白灰色調,與清爽的木質風味不謀而合,再從中適時添加貼近居住者品味及需求的元素,取得之間的平衡。隨屋主喜好所調配的比例,都會架構在一致的材質基調上,這樣就能使案件既有獨立的樣貌,同時具備鮮明的品牌個性。
這一兩年來表示「看久了有點膩」的鄭明輝,也持續推動自己突破,在場域嘗試融入顏色。白色儼然是容搭性最高的色彩,這類空間不管搭配什麼顏色,基本上都能創造為之一亮的效果。綜觀那不刻意卻拿捏得恰到好處的手法,就如同鄭明輝語帶慵懶,然觀點清晰,字字都是多年打磨後的經驗言談。
揉合互動,打造更自由開闊的域地
擁戴著空間因生活、因人的存在,才活絡起來的理念,鄭明輝創作裡的脈絡,常可見到人與空間的交流互動,「當人在空間產生不同的使用經驗和方式,就會延伸多樣化的視角跟想像。」他形容這件事情本身是很有趣的體驗,不管是多種溜滑梯的形式,還是移動牆面、多扇拉門的交疊組合,通通需透過人親自操作,在家的載體中創造變化。
▲由蟲點子操刀設計的 SEED 台中門市,其中可移動的翻板設計讓櫥窗不光是展示區域,更能讓人們走入、近距離探索體驗。
也因為這樣的變動過程,你的每一天都不無聊,每一天都是新感受。尤其當今人們在家時間是以往的好幾倍,趣味好玩的設計,勢必為日復一日的尋常生活增添樂趣,在彷彿停滯的時光,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和靈感。
屋宅是固定的,想像是自由的。聽了這麽多鄭明輝無私分享的想法,慶幸當年有那本安藤忠雄的書籍,激勵了一個年輕設計人的熱血鬥志。我們也期待未來他繼續依著「蟲氏極簡」,為世人創造更多佳作,甚至啟發如他當年般困惑著的下一代。
▲ 同樣由蟲點子團隊設計的 SEED 竹北門市。
Q & A
一天中你最享受什麼時刻?
一天中有兩個時間點我很喜歡,一個是半夜,一個是早晨。半夜最安靜,可以靜下來做想做的事情。由於我睡比較晚,難得早起的話,我很喜歡朝陽進來家裡的感覺,很舒服也很充實。但通常這樣的時間不多,所以我非常珍惜早晨的時光。
SEED的燈具產品中,你最喜歡哪件作品?
XY(款式已停產)。 我較偏好長吊燈,XY 的外型纖細,細節處理很有質感,遠看又非常俐落,燈在空間中有點隱藏起來,低調地扮演重要的角色,所以我一直都非常喜歡那盞燈。
從空間的角度來看,讓人感到舒服的光有什麼特點?
好的燈光會建立在直接光與間接光上面,能符合使用者的生活模式靈活運用。譬如,直接光比較偏機能性,提供閱讀、吃飯看東西等行為,那間接光便是一種氛圍,需要放鬆休息時,間接光可以提供良好的氣氛營造。儘管還有色溫等細節會影響到光的表現,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兩件事還是直接跟間接光的設計安排。
你認為燈具在空間搭配中,屬於什麼角色?
燈是可以創造層次的要件。到了晚上,燈光會變得非常重要,它可以讓整體更有溫度;我很在意光線為空間帶來的層次,對我來說,燈光應該跟空間同時被設計進去。
文 | 品牌主理人 Jen Chen
盛著光的器皿:燈具設計的初衷
回首30年,SEEDDESIGN 一直專注在「燈飾」的本質,將不受風格拘束的靈感,以匠心打造實用簡約美學,挑戰材質運用的想像,更重視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。近年來隨著 LED 科技日新月異,燈光也得以順應時代演進,在空間中延伸出更多可能。自然地我們也將視角拉高,從燈具本身擴大到空間,重新檢視燈光、空間和生活之間的關係。
▲ Photo Credit : 禾光設計
對於燈,大家慢慢從過去在意「夠不夠亮」的年代,走到了講求「舒不舒適」的現在。LED 結構的迷你化、色彩的細緻多元,與智能控制或數位媒體的高度整合性等,讓過往看似奢侈的想望一一成真,燈光與照明的表現大放異彩。然而在一片五光十色之中,我們也不禁反思,什麼是人們真正需要的?
燈光的發明,不但延長了人類白天的作息,3C產品和藍光無時不在的現代生活,也悄悄地擾亂了身心的平衡,甚或顛倒了日夜,#失眠、#焦慮、#疏離等辭彙逐漸成了時下熱門關鍵詞。照明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性,近年來受到重視並陸續被科學所證實,於是我們得以窺知,人類的生理時鐘其實仍深受太陽的影響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規律,依然刻在基因的記憶裡。因此,我們隱約感受到一股使命,應善用科技之賜,幫助人們找回生活的本質。
與光同行,回歸生活本質
什麼是生活本質?佛家有云: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。」意即不論行住坐臥,只要能活在當下、體會到安定自然,就在禪裡邊,也是感受生活的開始。而「光」是生活的重要因素,白天時,從頂上大片灑下富含藍光的明亮光線,刺激身體的交感神經,使我們精神飽滿專注作業;隨著太陽緩緩沈入海平面,光線漸變成低色溫的暖橙餘暉,緊繃的身體也自然放鬆,準備進入晚間睡眠。光不僅牽動著我們的生理狀態,也影響著我們的情緒。
而太陽的光影、色溫和照射角度,在不同時序和季節之中的變化,可以成為多元生活型態族群的燈光規劃參考——例如在家工作者(WFH),即使無法具體切換工作空間,也能輕易透過燈光的變換,劃分工作與生活的場域。這時,LED容易調光調色、甚至智能控制等優勢,更能貼近各個年齡層的生活,為不論幼兒或熟齡者,量身打造一個安全與生活質感兼具的「友善光環境」。
▲ 透過燈光的變換,劃分工作與生活的場域。
30年來,我們始終認為簡約不僅是 SEEDDESIGN 的產品風格,更是一種由內而外、專注而從容、活在當下的生活哲學。「光」所帶來的純粹、幸福和力量,筆墨難以形容。我們期待從光出發,引領人們,把原本將就的生活,活得講究。
從生活中找到樂趣,再將快樂分享給身邊每一個人的慧倫(White),總能將腦海浮現的童話,化作引人嘴角上揚,會心一笑的作品。我們彷彿共乘了一台時光機,穿梭到蘊藏天真的遠方,那是鼓勵你奔放想像的境地,無限揮灑著暖進心房的一道光。
什麼樣的契機想法,讓你想設計 OLO 燈?
開始的方向其實是從光源的演變而來。
帶梯形的圖象容易讓觀眾聯想到燈,譬如之前的相伴(Concom)、閣(China)都是這類梯形造型的燈。當光源從傳統E27 和 E14,演變到LED燈,我就想利用新型光源重新演繹這類燈具,讓大家直覺感到這是盞燈的同時,中間卻簍空沒有燈泡,燈體空間有了更多餘裕,不用被填滿。
第一代的 OLO 誕生後一段時間,我們覺得燈罩很棒,希望讓整個系列再升級,因此開始著手桌燈的設計。透過這盞燈的開發過程,我又再度驗證減少多餘的設計,「少即是多」的道理。儘管畫了很多型,後來會意識到,還是要回歸產品與空間的搭配性和耐看度,最終就是現在突顯燈罩和亮燈氛圍的版本。
▲ OLO 桌燈
▲ OLO PC8 吊燈
OLO 這盞燈的設計過程,曾經有什麼困難的地方?
因爲這盞燈光源設計的新穎性,那時花比較多時間在工程階段。從燈罩的厚薄度到光氛表現,我們跟工程部不斷來回調整做實驗,除了燈具基本的散熱功能,更得達到理想中整面均勻,看不見光卻又有光的感覺。
▲ 反覆測試的燈罩零件
得知獲得紅點設計獎的當下心情是什麼?
以前會覺得產品有大家的喜歡,這樣就夠了,從來沒想過得獎的事,所以雖然知道行銷同事在準備,但就不會有太大的期待。得知時真的有種,「哇!大家的力量集結在一起就會實現」。
雖然獎項寫我的名字,可是我覺得這不是我一個人,是整間公司的力量慢慢累積的成果。所以我很謝謝SEED大家、謝謝攝影師,是參與這段過程的每一個人,甚至是組裝運送樣品的部份,大家都做好自己本分,幫作品細節一點一滴的加分,OLO 才有可能得獎。
最近因為疫情,MD 剛好提到本質的力量。他說雖然現在比較艱困,但我們產品還是要持續做好,那個本質有一天仍會被看到。本質力量的發酵實在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累積,就如同得獎,要有很多好的事情跟人,慢慢累積,才會在今年發生!
▲ OLO Φ 桌燈
描述你的作品關鍵字?
其實很難一言以敝之。仔細歸納後,首先我希望它給人「 #舒服的踏實感」:提供大家使用和心理上的踏實。或許外型沒那麼搶眼,卻可以跨越流行尺度,長期給你舒適安穩的感受,簡單而歷久不膩。
另一個我想是「 #童趣」。我很期待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,他們有如收到玩具般的喜悅。線條、結構、色彩,都能讓人玩味再三,你可以摸一下,轉一下,好看又有趣!
▲ 設計師李慧倫 代表作品
從以前到現在,你在燈具設計的思考邏輯和心情有什麼改變?
剛入行時,我大多著重在燈具本身,後來不會只聚焦燈具產品,開始去關注整體場域與生活形態的關係。
視野變廣了,自然就會看更多事物,例如家飾、色彩安排而至燈具的配置場所。這也影響我產品渲染的形式。以前圖面我只會放產品,配色光影都很乾淨,現在則會有更多類似角色扮演,揣摩消費者心情的時刻。
設計靈感的發想來源?
我會看各種設計相關的東西,建築空間、工業產品、工藝品、平面插畫、3C產品都會看,再從中找出有趣的元素。
個人對作品有哪些標準?
製作可行性、視覺耐看程度,以及未來搭配的通用性。
在SEED,設計師不會是靠自己完成作品,而是團隊。自己悶著一直看,很容易找不出盲點,所以有時設計符合前兩點,我就會先提出來討論。
什麼元素是你未來想嘗試帶入燈具?
我想嘗試偏台灣風格的元素,像是磨石子來結合設計。這幾年建築空間和傢俱、生活器皿的設計都可以看到磨石子的運用,材質也出現更多紋理跟色調可以選擇,所以我也在思考帶入燈具的可能性。
除了磨石子,我之前有嘗試用只有臺灣才有的「海棠花玻璃」,不過考量到市場性和品牌風格後就沒有繼續發展。
設計燈具最有趣和迷人的地方為何?看到場域擺置自己的設計是什麼感受呢?
燈具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擁有很多面向的感動。
無論是開、關燈的雙重感受,到放在不同空間所展現的層次和調性,它不會只有固定的單一面向,而是在自有的個性上,額外增添了每個人賦予燈具的模樣。這跟傢俱較不一樣,因為大部分傢俱的功能性相對固定,而燈具有千變萬化的可能,彷彿每個地方都會有屬於它的位置。這也是我看到屋主家有自己作品的感受,好像經由他們的視角,這盞燈又產生全新性格。
之前有人問說為什麼會想要做燈具?我想「燈」是可以一直被留著的物件,隨著時間逐漸成為家中的一份子。很多客人搬新家,一些家電或大型傢俱幾乎不會帶走,可是他們會把燈拆下來帶去新家;也有人因為過去的經驗,決定再買一盞SEED燈。燈亮了,家才算完成。
溫婉的外表內含天馬行空的性格,Rou 經常語出驚人,引發用餐席間的歡笑滿堂。她細微的洞察力,讓人總能在她身上看見最原初的好奇心。喜歡發散性思考,任新的想法自原點跳脫,最終在各處綻成燦燦創意煙花。
通常如何找尋靈感?
與其說當下開始找尋靈感,我更偏向平常就在建立靈感資料庫。我喜歡到處走走看看,一發現有趣的事物,不管是物品或某個牆面、建築物的花磚,我都會把它們紀錄下來,加上我很樂衷重複看舊照片,常常畫一畫會發覺,這個型好像跟當時某段回憶有關。也因此我的設計不太有固定風格,大多依照腦中的印象發展外型,看自己對什麼有感覺來設計。
▲ FIREFLY 流熒(現已停產)
哪些因素會影響你的設計發展?
我會先從情境開始思考。大部分時間我比較常看室內空間的設計,反而不太會一直看產品。先從室內空間圖開始發想,閉上眼睛,把自己投射在裡頭,想著這裡會適合什麼樣子的燈呢?
另一種情形就是心裡已經想好要營造什麼光氛,進而發展外型,同時也定調未來可以搭配的風格類型,連帶接下來的渲染情境都會互相符合。設計的過程我很在乎「空間」,因為有些產品單獨看很棒,但不一定有適合的場域搭配;畢竟光大多時候是扮演綠葉的角色,如果在前期設計就能把空間帶入,之後的接受度自然會更高。
設計金屬燈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?
雖然這樣講很籠統,但其實所有的地方都要注意。由於金屬燈相對是質感較高的燈具, 如果能展現製造的工藝精髓,以及做工精緻度的部分,便能達到更加分的效果。譬如「圜」這盞燈,就一定要有經驗的師傅操作,才能讓焊接的地方看起來是一體,而不像兩個管子分開焊接。
你認為金屬燈就現代空間而言,有什麼樣的搭配優點?
我覺得金屬燈可以帶出整體空間的高級大器感。
金屬燈相對是精緻化的產品,藉由材質本身的份量和做工,置放在空間裡頭往往跟場域相互映襯,可以有加乘的效果。
▲ Photo Credit : 禾川系統傢俱
「圜」這盞燈從設計到成品時,曾遇到什麼挑戰和困難嗎?
遇到最多的難點應該是光源的結構和解決眩光問題的部分。
其實一開始這盞燈想要用LED,後來因為諸多考量,調整成燈泡類型。但 SEED 燈通常不會讓人看到燈泡,產生眩光的問題,所以就決定額外加入一個遮光罩。由於原本燈具的線條設計,我們得嘗試新的遮光罩固定方式,跟工程部來回調整了好多種可能後,才找出現在最合適的樣子。
「圜」算是品牌吊燈系列中,嘗試特殊色的設計,當時想法是什麼?
設計圜的時候,我想說既然這盞燈的造型偏強烈的裝飾性,會不會也能延續這份性格,跳脫品牌的主色系來點新風貌?所以就嘗試了低彩度的綠色。會選擇這個顏色,是因為我發現這幾年大家常用植物來搭配住宅,因此家中或多或少都會帶點綠色可以呼應。另外海軍藍則是之前曾有過的配色,再延伸到吊燈使用。
看到設計變「成品」的當下,是什麼心情呢?
每次這個時候就是最緊張的時刻。因為在這之前,我們全部都是用 3D 討論調整,但成品才是最關鍵的部分。燈具不只是外型,還要有光氛和光影的效果,只有真正看到實體,我們才能真實感受這盞燈的所有細節。我也會緊張是否其他人喜歡這個設計,畢竟產品不能只有設計者自己喜歡,當其他人也在檢視,我滿期待他們的回應是什麼。
妳認為人與燈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?
我覺得美好的光氛可以變成療癒生活的一部分。
像是下班後回到家,我習慣把桌燈打開,其他角落就不開燈,一個人享受當下安靜的氛圍。聽聽音樂、寫日記,讓自己從工作的情緒轉換為愜意放鬆的狀態。
除了照明,你還希望自己作品能為使用者帶來什麼感受 ?
其實產品設計就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。以我自己為例,我們日前把老家非常久遠的電扇燈換成喜的燈,讓以前都是下照的光改成往上打;有了間接光氛之後,大家開始覺得這裡很舒服,想待在那邊聊天,也會討論要增加什麼傢俱讓這裡更舒服。藉由光氛的魅力,把家人聚集在同個地方,甚至會產生無形的化學變化,更在乎環境的舒適度。所以我希望我能設計出美好的光氛,讓使用者彼此更加親近,享受生活的樂趣。
兼具設計師與插畫家身份, Dou 筆下作品洋溢與生俱來的純摯,她創造的,是片讓人脫離引力拉扯的新宇宙,線條中的活力,相互碰撞著內心想望,往往在出其不意間,發射誘動大腦的驚喜火箭!透過多重的感知試驗,Dou 溫柔地引領我們探索生活的他種可能。
通常什麼樣的設計,你會選⽤「玻璃」作為燈具主材質?
如果希望光線在空間產生漫射的效果,玻璃會是不錯的選擇。它本身的紋路、口吹玻璃天然的工藝痕跡(大小不一的氣泡),甚至是厚薄度,都會影響光衍生不一樣的情境畫面,還能有若隱若現的神秘感。
▲ DOU 設計作品:FUJI 富士吊燈
設計「FUJI」時,如何決定以白玉玻璃作為光氛載體?
會選用白玉玻璃,是因為我很喜歡白玉玻璃透出來的光線,它給人一種微微點亮空間的感覺。
我主要會依據設計想要呈現什麼樣的光氛,決定使用的玻璃種類。同上一題提到,不同工法處理的玻璃會產生各種效果,像「噴砂」、「白玉」都是霧面狀態,但傳遞的光氛感受就差異滿大的。
▲ Photo credit : 開門設計
你認為玻璃燈的優點有哪些?
玻璃燈的光比較客氣內斂,相較於其他材質它更能賦予一種溫柔的質地,我們也會在一些金屬燈底下,加入玻璃遮光罩來修飾光氛,讓光更加柔和細緻。如果追求視覺上的漫射效果,玻璃也具備了這項特點。
另外一點,儘管有些人覺得是缺點,但對我來說是優點,也就是口吹玻璃的獨特性 一 每一顆口吹玻璃都會自然生成不一樣的紋理和氣泡,這是金屬加工法無法呈現的特色。你可以享有獨一無二的成品,某個程度其實也是種藝術品收藏,所以我一直很想扭轉大家認知中要一致性的形象。
設計燈具最在乎哪些事?
設計時,我偏好先想像喜歡的樣子,再把這個東西放到空間裡面。可能因為過去有藝術相關的背景,所以有時會在乎幻想中的情境,大於使用者實際使用的狀況,這會讓我陷入感性跟理性相互拉扯的局勢。因為設計不是純藝術,大部分時候要滿足使用者需求,勝過幻想中最喜歡的樣子。所以首要考慮的還是實用性、搭配度、本身性能,等這些都兼具之後,就會盡量把人引導進我的幻想光景,試圖讓想像與現實達到理想的平衡。雖然不容易,卻是我想努力實踐的方向。
▲ DOU 插畫中簡約而充滿活力的線條,洋溢著引人想像的光景。
就你個⼈觀察,國內外使⽤者的⽤燈習慣有什麼差別?
每個地區因緯度、建築形式不同,不管是使用情境或對光的需求差異都很大。例如住宅空間比較小的地區,由於能走動的範圍相對珍貴,燈最好是越小越不佔空間;又或者像歐美一些老宅,先天的建築條件,以致於他們反而喜歡用可移動式的燈款,如立燈來照亮室內,需要的亮度也不太相同。中高緯度國家的使用者會更在乎局部光氛的營造,勝過全室通亮的情況,不過滿樂見的是,現在台灣有越來越多人也會注重起局部光氛的運用。
承上題,這是否會影響你的設計思考?
多少一定會有影響,因為喜的同時銷售到許多國家,而設計的目的就是滿足最大的需求,所以設計研發時會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。如果不在乎這些需求和使用形式的話,甚至會造成無形的「設計浪費」,像是明明不需要那麼亮的燈,可是卻配了過亮的光源,因此必須配置更高瓦數的驅動器來匹配,導致損耗的電能也更多。
這一年來,我們盡力避免這樣的浪費產生,不斷摸索什麼樣的執行方法,會讓光符合質感需求之餘,不造成額外的浪費。這個過程很有趣,但確實讓設計的難度提高許多,因為不只是設計師,整個團隊都必須更加洞悉每一個細節安排。
除了產品本身,你連同包裝設計也⼀併參與執⾏。這之中有什麼思維?
我覺得一個好產品的成功要件,絕對不會只是產品本身,從收到貨開始的每個流程,都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情境體驗,讓人從看到產品到買回家都有幸福的感覺!這些步驟都是小驚喜,讓人在使用時,產生更多聯想和回憶。所以我個人非常喜歡執行產品設計的完整流程。
我自己每一段好的開箱回憶,都會變成很重要的記憶點,這些小細節讓我覺得消費很值得,對物件的印象因此更加深刻。開箱只有一次,打開後就算再裝回去,也裝不回原本的樣子,所以那一次的儀式感格外重要。我們也陸續在包裝上進行改變,例如加入零件包,都是希望提升客戶的參與體驗。
家裡有⼀盞好燈的意義和必要性為何?
我覺得家裡有好燈的意義,主要是一種營造儀式感的表現。
儀式感其實有滿多呈現方式,燈光是其中一個可以輕鬆改變情景和氛圍的作法,我們不用花時間去調整家裡物件的排列組合,光是藉由燈的色溫和亮度,就可以達到氛圍的差異營造。就如同太陽讓我們有一日的時間差異,節氣促使人感受四季變化,好燈也一樣,它讓空間有更多表情。我在住處放了三盞燈,各會在不同的時間點點亮他們,如此一來尤其在 WFH 期間,更能讓自己感知在家的時間感和趣味變化。
▲ Photo credit : 蟲點子創意設計 INDOT Interior Design
日恆系列中的 SOL Mega弓燈,支撐其跨距的弧形燈桿宛如一體成型,自底座往上延伸,尾端懸扣著環形燈罩,自然俐落的線條,有如設計師描繪在紙上的鉛筆畫跡。為了同時滿足纖細外觀和支撐的強韌,這盞燈有個關鍵奧秘 — — 選用「碳纖維(carbon fiber)」作為燈桿材料,並以 Seed-Jack 扣件連接,讓燈桿之間達到無線連接。
為何選用碳纖維?
碳纖維主要由碳元素以特定分子排列構成,交織成碳纖維布之後,與複合材料膠合,形成一種具有高強度、高韌性、重量輕等特質的高階材料。質量比鋁還輕,但強度卻高於鋼鐵,因此常見於航天工程、船舶、賽車、運動器材等對性能極度要求的工業產品。而碳纖維成形前的柔軟,正好可為 SOL Mega 量身定作它的弧形燈桿 —— 分成三段的彎管,管徑隨著燈桿延伸出由粗到細的變化,最後無縫接合成一道自然流暢的弧線,其中對公差的精密要求,也大幅提升了製作上的難度。
層層疊出外柔內剛
強韌的碳纖維管身,是以碳纖維布,以手工方式層層緊密交疊而成。首先根據管徑,計算出每一層布所需表面積和形狀的細微差異,再依照形狀,在一張張有著格紋外表的碳纖維布上,裁切出一塊塊大小不一的布塊。布塊尺寸的精密度,影響著捲起成管狀後的碳纖維紋路是否能對接。接著將布料一層一層黏貼於模具內壁,過程中需特別留意每一片布料的格紋走向,確保成型後管身僅有一條整齊對接且紋理自然的合模線。
▲ 碳纖維管身
▲ 可調整光照方向的結構
當前置作業就緒,在模具中心放入充氣管,隨著機臺加熱,充氣管同時進氣膨脹,碳纖維布層也被內外緊密壓縮,從柔軟布狀變成剛硬又堅韌的中空管。取出管子,在表面打磨、噴上透明漆,最後以CNC機台精準裁切端面後,碳纖維管才順利完工。
Seed-Jack 將彼此無線連接
三段尺寸相異的碳纖維彎管,透過 Seed-Jack 獨家扣件,無線銜接成一道完整的拋物線。少了電線的羈絆,更便於使用者組裝。質量輕盈的碳纖維管讓 SOL Mega 底盤能夠維持輕薄,與上方的環形燈罩相呼應,兼具結構力學及美學考量,在空間中劃出一道柔中帶剛的俐落筆觸。
▲ SOL MEGA 日恆弓燈
MIST 系列的漸層半透明玻璃,燈亮時,透著日出晨霧般的氤氳。為了留住這山林中巧遇的朦朧詩意,我們從手工口吹玻璃著手,一層一層,細細琢磨出獨到的漸層噴砂工藝。
清澈與朦朧交融-漸層內部噴砂
傳統的噴砂技術,是以高壓氣體吹出石英砂顆粒,在表面上蝕刻後達到霧化效果。但是 MIST 理想中的雲霧裊繞感,無法以舊技術一步到位,另一方面,在玻璃外部噴砂,除了觸感較粗糙,更容易在觸摸後留下不易清除的指印。因此我們抽絲剝繭,研究出「漸層內部噴砂」工藝,在有限的內部空間,拿捏著顆粒大小與氣壓力道,既保留上層玻璃的清透,往下方更似有若無地,迷漫出水氣般的柔霧。
抱持光氛有最佳呈現,玻璃間的差異也盡可能縮小的念頭,我們特地為 MIST 訂製了專用治具,固定玻璃後,將高壓噴嘴伸入玻璃內,選用80目白色石英砂,依序以三種氣壓進行噴砂。先以低氣壓進行 1 分鐘的薄霧打底,接著提高氣壓值,由下而上地持續 3 分鐘的較濃霧化,最後再以高氣壓,往玻璃底部噴砂 3 分鐘做最後修容。三階段完成後,倒出玻璃內的石英砂,MIST 燈罩才算大功告成。
流動凝結的剎那-手工口吹玻璃
MIST 的口吹玻璃,仰賴的是師傅對火侯與手感的長年經驗累積。頂著窯爐裡傳出的陣陣熱氣,師傅以吹管沾取攝氏1300度的玻璃熔膏,配合著呼吸的節奏,一面朝著管內吹氣、雙手快速轉動,玻璃也隨之膨脹成形。再放至回火爐的輸送帶上,逐步緩慢地降溫,以提高玻璃強韌度。成功通過回火爐、出現在隧道口另一邊的,便是一顆完整的口吹玻璃雛形。
晨霧中的日光初醒
經過漸層噴砂的 MIST 燈罩,搭配陽光般 CRI>95 的高演色性光源,以及56 度窄角光學透鏡,光的分佈恰到好處。燈具下方集中灑落的光線,讓人徜徉在飽滿的明亮之中;而側面散透而出的光,正好被漸層的霧化篩下,在空間中溫柔釋放。無論自哪一個角度望去,玻璃和噴砂的細膩交融,模糊了明亮與柔光,清澈與朦朧的界線。
▲ MIST LED 白露桌燈
▲ MIST LED 白露吊燈
▲ MIST LED 白露立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