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盞喜的燈既是簡單,也是複雜的。
簡單於俐落的外型、直覺好玩的互動、對於材料本質的詮釋,複雜於這些簡單的背後,是來自設計時的反覆思索、工程上的來回測試、以及師傅在製作時,一次次手工打磨的過程。
一盞喜的燈既是簡單,也是複雜的。
簡單於俐落的外型、直覺好玩的互動、對於材料本質的詮釋,複雜於這些簡單的背後,是來自設計時的反覆思索、工程上的來回測試、以及師傅在製作時,一次次手工打磨的過程。
再動人的創意,少了歷練的雙手,也徒是紙上的筆跡。
在強調創意的現今,將想法實際「製造」成一件作品的難度,時常被人們給低估,SEED 作品的細膩與俐落,源自於數十年對工藝技術的積累。在三十週年的門市特展中,我們揀選了數件SEED 標誌性作品,並揭開這些作品的設計、製作過程,帶領大家一同體驗這趟化繁為簡的旅程。
▲ 門市入口的展覽歡迎信
▲ OLO 簍空燈罩的結構細節及影片
▲ 除了以工程圖表現特殊的DJ DIMMER 轉盤調光結構,此次更特別打造了透明版展品於各門市巡迴展出,讓觀展人能一目瞭然地了解其運作方式。
▲ 由師傅一層層批覆於玻璃上的石英砂也被帶到門市現場,協助人們更了解漸層噴砂的玻璃工藝。
除了展示燈具的工藝製作過程,特展也設有沉浸式光氛體驗區,讓觀展人在能調整色溫/ 亮度的 SQUARE 正吊燈下方,拿起一本書,實際調整、體驗什麼樣的光最適合自己。
▲ 拿本書,花些時間在沉浸式光氛體驗區找到自己喜歡的光。
在展覽結束前,別忘了拿起手機掃描,進入 SEED 30 線上展 進行Find My Seed Light 測驗,找到專屬自己的喜的燈,更可以在門市中搜尋,看看它實際的模樣,最後還能挑選一張喜歡的燈具卡片帶回家。
大繁至簡|SEEDDESIGN 喜的三十週年門市特展
展覽日期│2022/7/8(五)- 2022/10/31(一)
展覽參觀│預約制,請電聯或加入下方門市 LINE@ 帳號預約參觀
展覽地點│
▌台北門市
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59號
02-2322-1715
Line@: https://lin.ee/fLTdMMa
▌竹北門市
新竹縣竹北市六家五路二段218號
03-6688-875
Line@: https://lin.ee/r2Yj8wK
▌台中門市
台中市西屯區福吉街101號
04-2452-6805
Line@: https://lin.ee/RlIr6vs
▌普霖精品燈飾
高雄市鹽埕區大公路12號
07-5312219
Line@: @springborn
夜晚好似有股迷樣的魔力,誘發大腦在寂靜的空氣中爆發想像,或許是穿梭星月間,又或者是漫步在上幾個世紀的古老街道上;所有不甘於尋常的靈魂,在夜裡一口氣找到寄託,徐緩地,構築一處無拘無束、任思緒奔放的自由境地。我們想在這個專屬領域,摻進幾抹光的印記,淡淡的、不用過多,足夠使人舒服墜入枕被間的柔軟即可。
以下整理五款適合置放床邊的壁燈款式,待夜幕降下,待雙眼再度闔上,等候你倚著那些光,織出一場繽紛的奇幻夢境。
1 LING 櫺
LING櫺 結合金屬與玻璃,在同盞燈身上,展現出雙重光氛的質感。上方透光玻璃的溫潤感,柔和了底下金屬的剛冷英氣,中間銅環之美,因光的映照顯得格外典雅。此外左右轉動的結構設計,呼應喜的「美且實用」的設計思維,讓該盞燈有著如同量身訂做般的貼心到位!
2 MUMU 目木
認為木頭是最有溫度材質的新銳設計師郭庚典,結合其所愛與金屬,推出熱銷作品 MUMU目木。 平和樸實的外型,實則處處充滿細節:兩端恰到好處的R角,圓潤了長形的鋒利感,約 320° 轉動功能的壁燈,則是特別為習慣睡前閱讀朋友的設計思考。MUMU 敦厚沈穩,與環境友善地合為一體的特性,或許在搶眼的物件中略顯寡言,卻是助人卸下過度喧鬧,回歸簡約心境的不二人選。
3 LAITO Opal 玻光
平時奔波於工作和照顧孩子的女主人,最能放鬆下來、跟另一半好好獨處的空間莫過於房間了。LAITO OPAL玻光 光氛自霧白燈罩穿透出朦朧曖昧的柔美,有點羞澀、有些直接,最適合創造一個放鬆和緩的情境來共度倆人浪漫。
4 DOBI 多比
相信不管到了幾歲,每個人心中還是存在著一個天真單純的孩童,容易被開心的事渲染,對不可預知的冒險充滿好奇。因應小宅空間而生的DOBI多比 是牆面上最可愛的風景,小巧體型能輕易搭配於任一空間,而長筒狀的燈罩伴隨左右翻動的操作功能,如果你有著一顆喜愛童趣風格的心,把DOBI 帶回家,一起來場深夜冒險吧。
photo credit_新澄設計
5 QIN 沁
「沁」是滲入且浸潤心脾的暢快感,QIN沁 以木頭、口吹玻璃與金屬結合出意想不到的效果,實木的穩重與玻璃的清透平衡出舒服感受,彷彿和煦的午後陽光從窗外輕輕灑入,清新感沁入人心。壁燈搭配觸碰調光鍵並可90度左右擺動,為你找到最適合的亮度和角度。
一間充滿想像力的嶄新門市。
SEED 台中門市移至新址,兩層樓的全新空間由蟲點子創意設計團隊操刀,融合台中在地元素與SEED 基因,以素面的白、黑、灰主調,搭配俐落空間線條,打造一座以「人」與「燈具」為主角,充滿想像與互動的明媚空間。
打造舒適空間如同挑選貼身衣物,隨著生活狀態進行適當調整,起居日常就能更為流暢自在。家人退休後,家中成員的生活型態連同變化,如何為他們營造貼近需求的居家空間,拉近家人間的關係,成了空間設計的必要考量。
伴隨年齡增長,視力自然慢慢減弱,人們在約50歲後(詳見註1)會逐漸對顏色對比的敏感度下降、在暗室中感光的反應時間拉長,或是容易感受眼壓過高的痠脹,經歷影像中心轉暗或扭曲等現象。因此,想打造一個熟齡友善的居家環境時,設身處境地依照實際需求規劃必要的燈光配置,是絕對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。
其實,只要在設置燈光時掌握「不造成多重陰影又可清楚辨識家具物品位置」的大方向,再根據生活習慣、愛好活動,參考下方四點提案調動佈光細節,便能打造出一個安全舒心的居家空間。
1. 提升家中整體亮度
對於家中 30 歲成員來說合適的照亮程度,在熟齡者眼裡卻有可能太暗,導致用眼時感到較為吃力。根據長者對整體亮度的需求,配置足夠而均勻的環境光或以亮色取代暗色牆面,能提升居住空間的平均照度,讓家中物件更輕鬆地被辨識,避開行走間的潛在危險。
▲ 以燈具光源補足熟齡者對空間整體亮度的需求,搭配明亮的牆色,家中物件在視野中更顯清晰。
Photo Credit:北歐建築
▲ Photo Credit:寓子設計
如果不想一次點亮整個空間,可將燈光分拆為多組迴路。甚至,可以在空間兩端搭配「雙切開關」,即能在不同位置開關同一組燈光(例如:樓梯上下層樓控制同一組梯間燈),讓家人走到哪裡,光就跟到哪裡,既安全又兼顧空間品味。
2. 加強照亮活動區域
邁入退休生活後,在家從事的活動也變得相對多元,三不五時邀請好友家中作客、敘舊,進行心念已久的愛好如畫畫、烘焙、植栽等,都需要合適的燈光從旁輔助。因此,建議多觀察家中長者的生活喜好,在其常用空間內以近身燈光輔助照明,舒緩長時間用眼的疲倦感。
▲ LAITO OPAL 玻光 細心留意家人的生活習慣,在經常使用的沙發旁以立燈加強照明。
若家人常在半夜起身走到廁所,需在臥室床邊或腳邊加裝夜燈,並將開關配置於「坐在床邊時伸手可及」的距離,讓他們下床前能夠更直覺地隨手開燈,照亮地面及看清物體後再起身行走。
▲ 將開關設置在燈罩外的 DOBI 壁燈,使半夜行走前開燈更為直覺。
Photo Credit:大觀設計
▲ 如家人有睡前閱讀習慣,建議選用「可調光」燈具,同時滿足閱讀用光(照度高)及半夜起身用小夜燈(照度低)的亮度需求。 OLO 的亮度記憶功能,能在睡前調暗亮度後關閉,半夜起身時輕觸就能以微光點亮,避免光源過亮的瞬間刺眼感。
3. 降低刺眼的眩光
眩光即指讓眼睛不舒服的光,因眼睛承受的亮度超過所能適應的範圍,或環境的明暗對比過大,所導致的眼睛不適或暫時性視力不清。熟齡者受到眩光影響後,眼睛的調整時間較長,此時容易不小心碰撞受傷,因此建議留意以下不同種類的眩光,打造更為舒適的用眼環境。
(一)直接眩光
指光線對眼睛直接照射,造成暫時性視力不清的現象。
☛ 建議選用有柔光罩、遮光罩、光束角小,或以間接光原理設計的燈具。
(二)反射眩光
俗稱「反光」,即空間中的物件反射至眼睛所產生的眩光。
☛ 可調整空間中的光源或會反射光線的物品位置(例如:鏡子、亮面的雜誌或桌面),減少反光。
(三)對比眩光
當空間一邊過亮、一邊過暗的「明暗對比」太高,眼睛容易疲勞且需要更長的時間適應,需更注意行走安全。
☛ 建議多留意臥室中的照明平衡。
▲ MUMU 白天時若房內一邊過亮,可在室內增加光源平衡照明,或降下窗簾降低明暗對比。
Photo Credit:淨空間
▲ 入夜後運用雙向出光的燈具(如 OLO)提亮整體空間,改善光源過度集中所導致的對比眩光。
4. 根據情境挑選色溫
白光與黃光在居家空間中扮演著互補角色,挑選燈光時也可按照使用情境配置燈光色溫。在作業活動較多、安全為主的廚房流理臺、浴室等處,點上提振精神的白光,可讓家人視線更為清晰,預防意外發生。
▲ 將暖白光藏於流理台上方,為料理烹飪提供充足的照明。
Photo Credit:開門設計
進入需要放鬆的區域如餐廳、臥室時,則可運用高演色性的暖光照明,除了能夠營造愜意自在的光氛,長期使用下也因藍光含量較低,對眼內黃斑部的影響變得較小。(延伸閱讀:居家光氛護眼秘方|高演色性+低色溫)
▲ Photo Credit:昱森設計
居家空間與家人間的關係微妙相連,貼心地考量熟齡家人對「家」的期待,即便是簡單的燈光佈置,背後的細膩溫情也能讓親子關係緩緩加溫。置換合適的燈光與陳設,讓居家環境隨著家人的生活應變,打造友善的居家空間,相處間也多了一份從容與自在。
註1:近年來因3C及行動裝置使用頻率激增,視力弱化的年齡層有逐年下降的趨勢,若能提早意識護眼的重要性,便能讓眼睛的「使用年限」跟上人類長壽的腳步。